代为履行是激活“执行不能”案件的有效方法,在破解“执行难”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。“雷霆2025·林都利刃”专项执行行动开展以来,伊春两级法院执行干警巧用这一方法,让一批案件得以执结,保障了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。现将2025年第一批执行典型案例公示如下:
【案例一】
滕州市某咨询服务公司与刘某租赁合同纠纷执行实施案
——大箐山县法院:巧解“失联”难题,替亲还债守诚信
【简要案情】
刘某通过互联网平台租赁武汉某数字公司iphone14pro max手机一台,逾期未支付买断费6349.80元,滕州市某咨询服务公司受让该项债权,该公司向大箐山县法院提起民事诉讼,因刘某未出庭案件缺席宣判。后刘某未履行还款义务,该公司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。
该案进入执行程序后,被执行人一直下落不明,无法送达《执行通知书》《报告财产令》等法律文书,经过网络查控未发现可供执行财产,案件一度陷入僵局。因被执行人不存在“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”情况,故不宜直接纳入失信黑名单,以“终结本次执行程序”结案又加大了“终本清仓”案件库存。为了破解上述难题,大箐山县法院办案团队决定先破解“失联”难题,以查找被执行人亲属为切入口,充分运用府院联动机制,同县政府、公安局多方协调配合,成功调取被执行人户籍信息,并找到其母的联系方式,但多次尝试均未能与其母取得联系。“一条路走不通再换条路”,办案团队发现其母为本地职工,便几经周转联系到单位同事,成功与其母取得联系。时隔一日,办案团队接到被执行人亲属的电话,表示其自愿代为履行债务,并请求法院协调减免部分债务。经过办案团队多次协调,最终双方达成和解,申请执行人同意减免部分债务,被执行人亲属将5500元案款打入法院案款专户,案件得以顺利执结。
【典型意义】
被执行人失联情形在执行案件实践中不是个例,大箐山县法院在办理该案过程中未轻易选择“终结本次执行程序”,而是通过细致调查和积极沟通,成功促成案件双方和解。有效规避了信访隐患、严控了终本案件底数,既保障了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,也体现了司法执行的温度与灵活性,为类似案件的办理提供了有益借鉴。
【案例二】
冷某与杨某借款合同纠纷执行实施案
——南岔县法院:消灭“僵尸债务”,打通履行壁垒
【简要案情】
杨某因资金周转向冷某借款4000元,因逾期未还款,冷某向南岔县法院提起民事诉讼,经法院调解双方达成和解。后杨某未履行和解协议,冷某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。
该案进入执行程序后,被执行人拒绝接听电话,无法送达《执行通知书》《报告财产令》等法律文书,办案团队赶赴申请执行人冷某提供的杨某租住处,早已人去楼空。经会同南岔县公安局协查后,得知被执行人杨某户籍所在地为南岔县某林场,办案团队连夜赶赴该林场。经查,该处现居住人为被执行人祖母,办案团队积极向其释法明理,阐明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义务将面临的严重法律后果。经过多次沟通,其祖母愿意“代为履行”,并现场支付4000元,法院及时将款项发放给申请执行人,该案得以执行完毕。
【典型意义】
“查人找物难”作为法院“执行难”的重要卡点,一直制约着生效法律文书的及时兑现,其亲属“代为履行”不仅能够让法院判决不再是“一纸空文”,更充分体现了民众法律意识的进步,对维护亲情、传递社会正能量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。